宝石切磨师的精雕细琢!!
摘要 : 一块精美的宝石原石,只有经过匠心独运的构思设计,再通过的宝石切磨师的精雕细琢,才能成为一件完美的工艺品或完美的宝石成品。
钻石的琢型是指钻石被切磨加工成的形状,通 常分为两大类:圆钻和异形钻(圆钻以外其他所有形 状的钻石)
标准圆钻型 第一个提出现代圆钻琢磨比例标准参数的是马歇尔²托尔科夫斯基(1899~1991 年),时值 1919 年。按照托氏的设计,设腰棱直径为 100%,则台面大小为 53%。全高为 60%~61%(其 中腰棱厚度 0.7%~1.7%,冠部角度 16.2%,底部深度 43.1%),冠角为 34。30′,底 角为 40。45′。按照上述参数加工出来的圆钻,称为托尔科夫斯基标准工。在美国,一直把 它作为理想工的标准,GIA至今还是把它作为评价钻石切工比例的标准尺度。
托氏当年设计标准参数时的指导思想是力求使钻石的“火彩”达到最大,同时还具有很 强的亮度。钻石的亮度主要来源于反射光和折射光这两种光线。实践证明,照在钻石上的入 射光线一部分会从钻石表面反射回去,另一部分则会透过钻石表面折射到钻石内部;入射角 越小,反射光也越少,折射光却越多,反之,入射角越大,反射光也越多,折射光却越少。
折射光与钻石的比例密切相关,这是因为大部分从成品钻石冠部进入钻石内部的光线, 在钻石亭部发生两次反射之后,又从冠部最大限度地透射出来。托尔科夫斯基经过反复计算, 找到了一个理想的比例。 其中实现全内反射最关键的一个比例就是亭角的角度 40。45′。圆钻如此,异形钻纵向的剖面图底角也应该是 40。45′,左右。亭角太大或太小,换 句话说,亭部太深或太浅,都会影响经过全内反射之后再从冠部溢出的光的总量,即影响钻 石的“火彩。 此外,从冠部溢出的光实际通过的是两个不同的途径:一部分从台面溢出,另一部分从 冠部的刻面(即冠部主刻面、星刻面和上腰面)溢出。从台面入射又从台面溢出的光是不发生 色散效应的纯全内反射光,而钻石冠部的刻面实际上相当于棱镜的作用,从冠部刻面溢出的 光线将发生色散。这两部分给人感觉不同的光线的相对主次关系,就取决于台面的大小和冠 部的厚薄(冠角的大小),左图:台面过大,导致亮度大而“火彩”不足;
右图:台面过小,导致“火彩”强而亮度不足;中图:台宽比适中,保证“火彩”和亮度的 均衡。 一般适合于成品重 0.03~0.05ct 的钻石。上下共 34 个刻面:正八边形台面 1 个,冠 部小面 16 个,底小面1 个,底部小面 16 个,其中三角形小面占多数(见图 (a))。 其明显不同于标准圆钻的地方在于:两个主面之间的腰小面(包括冠腰小面和底腰小面) 不是两个,而是三个,从而在标准圆钻的 58 个小面数目上增加了 16 个,总共有 74 个小面(见 图 (b)) 由纽约“王牌钻石大师”公司研制。它的特点在于台面不是八边形,而是正十二边形, 从而使冠主面和底主面的数目相应地增加到各 12 个,同时使冠腰小面和底腰小面的数目相 应地增加到各 24 个,总共 86 个小面。其他特点还有:台面小于 50%,星小面比冠腰小面 高,底腰小面只为底主面的一半左右(见图(c)) 它以正十边形的台面为特点,并且将冠主面一分为二,将冠腰小面和底腰小面一分为三, 匣小面总数达到 102 个,即台面 1 个(正十边形),星小面 10 个,冠主面 20 个,冠腰小面 30 个,底主面 10 个,底腰小面 30 个,底尖1 个(见图 (d))。 被认为是最早的圆钻,19 世纪中叶盛行于英国。其冠小面的排列已经接近现代标准圆 钻,唯其全高几乎与腰棱直径相等(现代标准工仅为 60%),出成率虽高,但火彩不好。此外, 其台面小,约为腰棱直径的三分之一,而底尖面反而较大。近八边形台面的任一边同邻接的 星小面和冠主面的棱线接近成一直线(见图 (e))。 一种台面呈正十六边形,冠底部各5 层,每层 16 个小面,加上底尖,合计 162 小面的 放射型圆钻。主要适用于大钻石(见图 (f))。 这种磨工是在马格纳工、王牌工和高亮工的基础上综合开发出来的。它同标准圆钻显著 不同的是:把每一段与 16 个冠腰小面对应的腰棱都磨成了三个小棱面,在腰棱和底腰小面 之间增加了一圈 16 个三角形的小面和一圈 16 个菱形的小面,从而使钻石的“火彩”更加强 烈生动,这一点在钻石转动的时候尤其明显(见图 (g))。 值得指出的是,下文还会提到一种正方或长方形的公主工,通常是 57 个小面,偶尔也 有 144 个小面的,莫把它们与“公主 144”工混淆。 常见的异形钻主要有七种:马眼钻、心形钻、梨形钻、椭圆钻、祖母绿钻、长方钻和公 主型钻 马眼钻也称“橄榄钻”、“船形钻”,在现代钻石磨工中素有“琢形王后”之称。 马眼钻的长与宽的比,以 1.75:1~2.25:1 为最好,2.25:1~2.50:1 次之,大于 2.50: 1 或小于 1.50:1 则较差。 梨形钻,又称泪滴钻。梨形钻的长宽比,最好是 1.50:1~1.75:1,1.75:1~2.00: 1 或者 1.50:1~1.25:1 亦可,大于 2.00:1 或小于 1.25:1 则较差。 心形钻是一种将圆钻和梨形钻的加工工艺相结合的放射型琢形,为古代印度工匠所发 明。三角形薄片双晶原石最适宜做心形钻,出成率因石而异。
心形钻的特点:①不算心顶的缺刻,底尖应位于几何中心处;②冠主面倾角为 33。~ 34。;③心肩部的底主面的倾角应为 41。,腹部的倾角应稍大,约为 42。;④长宽必须基本相 等;⑤完工之后,腰棱一般都磨成了一连串的小腰棱面。
椭圆钻有标准型和瘦长型两类。标准型的长宽比为 1.3:1~1.5:1;瘦长型的长宽 比为 1.5:1~2.0:1。 祖母绿型切工是一种倒角的多边形阶梯型切工,通常为长方形,其小面的层数标准的是 上下各三层,也有各两层和各四层的。祖母绿型钻是仅次于圆钻的最流行的切工和琢形,被 誉为现代异形钻群体中的“灰姑娘”。 祖母绿型钻的长宽比根据原石大小为 1.1:1~1.50:1 不等。 长方钻通常是长方形,其长宽比值往往比祖母绿型磨工大。因为切磨长方钻侧重于考虑 保重,所以它们腰棱形状和各种比例都可以有不同寻常的伸缩度:有的可以很长很薄,有的 也可以很短,长宽比接近正方形,两条短边也可以不一,从而形成一个带点锥度的等腰梯形。长方钻被列入常见异形钻,主要是因为它被广泛地应用于首饰的群镶,所以一般尺寸都 不大。 (7)公主型 腰棱一般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冠部小面呈放射状,底部小面呈山峰形,通常有 57 个小 面,偶尔小面数也可以多达 144 个。注意不要与“公主 144”工钻混淆。另外,齿形工也曾 一度称为“公主工”,注意区别。
玫瑰工起源于 400 多年前的印度,世界名钻中的“莫卧儿大帝”、“奥尔洛夫”和“光之 山”都是玫瑰工。 玫瑰工是现代放射型磨工的始祖,一般都采用平底,不磨小面,冠部是圆拱形,其拱高 低不一,但均磨有小面。所用的原石大多数较薄,加工时但求保重,不太讲究比例,故不太 “出火”。 玫瑰工的种类繁多,主要品种看下图: 古鞍垫形钻石呈圆角的长方或正方形,且四边稍微向外凸出。现代的鞍垫钻除保留以上 风格外,冠部瓣面排列接近标准圆钻,底部差异较大。
台面工是一种最古老的磨工,只在正八面体原石上稍加修饰而成。从晶顶开面磨出一个 较大台面和一个较小的底尖面,再把各个晶面抛光。 1970 年 10 月由南非磨钻大师巴兹尔²沃特梅耶先生创制,他用自己姓名的第一个字母 “B”置换了其妻姓名 Marian 中的第一个字母“M”,以表示他们之间爱情的结晶。 拜丽恩工冠部采用阶梯型磨工,底部采用放射型磨工,旨在提高出成率和增加光彩。四 方形的拜丽恩工钻石有 62 个小面,祖母绿型的有 70 个小面。
(9)齿形系列(Profilecut) 齿形工是一位名叫阿帕德²雷吉的人 1961 年在伦敦首先创制的, 旧称“公主工”。它采用一般不为首饰行业所用的薄片状原胚制作,底 部做成一排挨一排的 41‘的“V”形槽,腰棱形状则可以随意“裁剪” , 拼出各种美丽的图案来。“灵活有余,而火彩不足。”
精彩钻评: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