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成为一名珠宝买手的

摘要 : 这是一个钻石和宝石交易的路段,集聚了大量的珠宝供货商、零售商、镶嵌公司、当铺、宝石商人。

(一)


23岁的开端,我从上海飞往纽约,带着对未知的欣喜和忧虑。


去纽约的目的,是去参加美国珠宝学院(GIA)的宝石学家课程(G.G.),为期半年的全日制学习,课程分为钻石鉴定和彩色宝石鉴定。在此之前,我刚刚从大学毕业半年左右,专业和珠宝毫无关系。去纽约学习珠宝的初衷,是因为我一直想学习一个技能,有意思的,酷酷的,珠宝鉴定暗合我这个想法,纽约也是我喜爱的城市。所以,就去了。

 

学校在纽约的5大道47街,是一个经常会出现在各种电影里的地方,47街又名Diamond Jewelry way(钻石珠宝路),顾名思义,这是一个钻石和宝石交易的路段,集聚了大量的珠宝供货商、零售商、镶嵌公司、当铺、宝石商人。
(图片源于网络)


在纽约这个行当里的犹太人很多,所以经常看到穿着黑褂,戴着帽子的犹太人走来走去,或者在街上做一些交易,外人看来,总是颇为神秘的样子。


(图片源于网络,然而我很确定右边这个人我一定见到过…)


实验室里的同学,加上我自己有20个人,大家分别来自美国、中国、韩国、加拿大、哥伦比亚、法国、肯尼亚。

在实验室的日子,前两个月,是学习钻石鉴定和分级。后四个月,是彩色宝石鉴定,不断地看宝石样本以及做鉴定。当我们拿到教材和阅读时间表的时候,全班都倒吸一口气,多得令人难以置信。在彩色宝石刚开课的两周,全班都有些摸不着头脑,那些仪器,那些专业词汇,难,太难。老师说,你们度过这两周,一切都会变得明朗,你们练习得越多,掌握得越多,就不会再觉得难了。


GIA最后的考试叫做20 stones,用轮流抽签的方式,每个人在200颗石头里抽出20颗,然后把它们鉴定出来是哪一种宝石,是天然的还是合成的,涉及种类有200余种,20个全部鉴定正确,百分之百正确率,考试通过。


有一段时间,我很焦虑。应该说,我们全班都有一些焦虑。平时的练习里,一个盒子里十个石头,鉴定完之后去给老师核对,哪怕十个,也很难保证百分百的正确率。这件事情对所有人都有压力,有时候碰到一些奇怪的石头,实在是难以分辨,会纠结很久。压力最大的时候,我的耳神经每天都在痛。

 

考试结果出来前,我们全班都在走廊里,那个时刻一直在我的记忆里,20个人,大家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互相说着段子以缓解内心的紧张感。这个场景里,我内心有一丝不舍,高中以后,谁连续和同样的人坐在一个一百平米的空间里六个月,从周一到周五,从每天早晨八点到下午四点。


幸运的是,我第一次20 Stones就通过了。


(二)


曼哈顿和皇后区之间,隔着一个小岛,叫做罗斯福岛,我很喜欢这个闹中取静的地方,经常会坐在那里看书。那天我坐在岛上的星巴克门口阅读GIA的教材,我的身边一桌,坐着一个头发花白的老爷爷,他也在阅读。

半个小时后,他走到我的桌边,问我,你是不是在GIA念书呀?我在珠宝业做了45年了。以此为开头,聊了快两个小时,他开的公司就在GIA边上,他邀请我去参观。

他其实并不经营钻石或者宝石,他是做镶嵌和私人定制的。有一天放学,我打了他的电话,去他的公司看了一下,参观了一下宝石镶嵌流程。

他说多数人缺乏创造力和判断力。

他说他开公司以账单支付他的自由。

他酷爱阅读,有次从包里拿出一本老子语录,跟我分享他最喜欢的段落:上善若水。

他叫Lee,我和他成为了好朋友,经常会去他的办公室坐坐,和他聊聊天。


与此同时,国内开始陆陆续续有人叫我购买宝石。


一开始我并没有放在心上,直到有一天我去逛了一下47街上的零售店,逛完了之后,内心大为疑惑,于是跑去了Lee的办公室,我问他:为什么我看到的价格,都挺贵的呢?他笑了:那是零售价,给终端客户的,你是行内人,你如果需要买货,你该去业内的供货商。我说,这样啊?可是我谁都不认识,我该去哪里找?他说,你先回去,我会给你写一封邮件。


第二天,我收到了他的邮件,他罗列出了他在业内40多年,了解的各类供货商,从钻石,到红蓝宝石、祖母绿、再到珍珠,还有半宝石。每一个都标好电话,联络人,备注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且他说已一一为我打电话引荐。

我难以形容那一刻的心情。


我开始了一种更加充实的生活。每天四点以前,我在实验室,四点以后,我在各类供货商的办公室。我一边学,一边开始上手买各类东西。乐此不疲。


毕业典礼之后,我独自飞去了迈阿密,不是为了度假,而是去看展览。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前往美国的珠宝展,尽管之前有过纽约的展,但那是以GIA的学生的名义进去的。到了迈阿密,我兴匆匆赶去展会,遭遇了第一个闭门羹:不好意思,你必须提供你从供货商那里购买过宝石的单据,门槛3万美金,以证明你是业内人士。我用了一个多小时,联系在纽约的室友,拍下我的单据,出示给对方看,好说歹说了一番,好歹算是进去了。不知道我的珠宝事业之路,是不是从那一刻起,算是正式开始了。


或者它早已开始了,命运一步步把我引向那里。

 

(三)


离开纽约前,我和Lee一起吃饭,他问我回国后的打算。当时我并没有横下心创业,他看出我的犹疑,跟我说,我看得出来,你对这件事有真正的热情,去做吧,给自己三年时间,就算失败了,也不怕从头来过,而且我觉得,你不太会失败的。然后这个很有文学素养的老先生,一字一句给我背了一首诗:The road not taken,美国诗人Robert Frost的代表作。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大意是,“林中有两条路,朝着不同的方向,而我选择了少数人走的那一条,于是我看到了迥然不同的景象。”

我每每想起那个场景,就无比动容:一个头发花白的美国老先生,在并不安静的中国餐厅,给一个中国女孩背一首诗,以鼓励她坚持她所热爱的事情。


是的,我不愿意选择格子间,我对朝九晚五没有兴趣,我想要的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事业,人生中的另一个另一半,今天我有幸觅得它,就不会让它轻易走。我要用账单支付我的自由。自由,I am the boss of my life。


突然间,一切都明晰了起来。没有犹豫,没有纠结,没有害怕,只有一往无前的勇气。人这一生,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赚钱,不是功成名就,不是组织家庭,而是:认识自己。自己的优势、局限性、从方方面面的角度审视自己。这个过程中,会有大大小小的事件,深深浅浅的痛苦,不断推翻,不断褪一层皮。而这是有意识的人类的修行。

 

和Lee告别的时候,我回头看了看他的背影,他已经六十六岁了,头发花白,所幸常年锻炼,身体硬朗,然而我仍然不免有些心酸。我暗自决定,以后每回一次纽约,就要去看他一次。


这个世界什么样子,取决于你站立的位置,以及审视它的目光。功利主义说一万次无利不起早,然而善意和暖意是依然可以被感知的,能量也始终在流动。

 

(四)


我回国了,开始正式进入创业者生活:盈亏自负,努力深入这个行业,给自己慢慢建立体系。


我开始跑在各类市场,不到半年时间,我去了深圳、北京、泰国、香港、缅甸,我几乎不缺席任何一次珠宝展,我去矿区,去世界上最古老的宝石交易市场。我的计划里,我还会去斯里兰卡、日本、欧洲,如果有机会,也想去哥伦比亚和非洲看看。


我挑选宝石,一颗颗,都是经过自己眼睛和手,精挑细选出来的。然后做成成品,送到欣赏它们的人手上。


我开始写公众号,据说现在每七个中国人中,有一个有公众号。我没有考据过这个数字,但我也并非是跟风,只是希望有一个平台可以表达与分享,我的专业知识和我在这一个行业里的经历。也是给自己的一份记录,十年后回头看,也是弥足珍贵。


今年我几乎全跑在发展中国家,已经完全在另一种生活状态里,我偶尔会想起大半年前我在实验室的时候,大大的落地窗,一抬头,就是蓝天白云,曼哈顿的高楼林立。


(五)


我永远不会忘记在纽约遇见的人,发生的事,他们遥相呼应着我身上的浪漫因子:这座城市之所以迷人,因为在它这里,万事都有可能。


我的23岁,在曼哈顿,在哈迪逊河,在洛克菲勒中心,在5大道,在47街,在这座,全世界最棒的城市。谁不为它着迷与倾心?它积聚了多少年,多少代年轻人的梦想与努力,以向它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活力,它那么张扬,那么耀眼,我喜欢这里,能够在年轻时感受到它快速跳动的脉搏,在这里找到自己为之所爱的事业,我深感自己的幸运。


我没有刻意为之任何事,但生活把我带到了这里。就像陶杰的《杀鹌鹑的少女》里所写:“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精彩钻评: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 退出
    最多输入500个汉字
    图片
    还没有人评论过,赶快抢沙发吧!

    最新评论

    钻石助手
    Copyright ©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一钻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沪ICP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