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阴极一阳生,正是养生好时节。此时节要潜阳补温,敛阳护阴。若冬不藏精,将阳气潜伏起来,则春升之时,下无根本,必至阳气轻浮,易患温病。
冬至过后,气候更加寒冷,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古代养生认为只有人体内阳气充足,才会祛病延年。如果冬天过度消耗阳气,体内阳气储存不足,则次年春天容易四肢无力,头晕欲厥,对养生不利。故需增衣保暖,减少触冒风寒的机会。要知道冬伤于寒,则精不敛藏,至春易生温病。但不小心中了风寒,消耗阳气也是不可避免的了,及时用些解表散寒的食材驱寒,之后好好静卧休息,恢复阳气,千万不要滥用抗生素,使微阳难生。
《五经通义》曰:“至后阳气始萌,阴阳交精,万物始成,气微在下,不可动泄。”冬至后很多人出现的各类上火症状,多是阳气外泄,相火上浮,郁而发热而致。比如火灼肺金而咳嗽,或火浮于头面而见眩晕、眼红、口腔溃疡、痘痘等,或火郁中焦而见腹痛、胁痛等症,或火郁心中而见烦躁、易怒、失眠等。为了防止此类病症发生,最重要的就是早睡晚起,凝心守志,尤其在冬至节气当日,杜绝伤精耗气的事情,不生气动怒,不熬夜等。总之,就是从身体和心情上都要静下来,静则阳气方能敛藏。
对于很多身体阴寒,久病体虚的人来说,冬至节气阴阳变换,是比较困难的,很可能阳气无法顺利萌生,所以,这个时候需要我们用艾灸的温煦能量补阳,来牵引体内阳气生发。每次选一两个穴施灸,久久坚持,有祛病、养生、延年之功。
【常用的艾灸穴位】:
1. 足三里:能健脾胃,补中气,通经络,和气血;
2. 神阙:可温通元阳,健旺中焦;
3. 气海:能补肾气,暖脾阳,强壮先后天之本。
冬至日阳气归内,腹中热,物入胃易消化。可适当吃些补益之品,滋阴养阳,抵御寒冷。羊肉,是我国人们主要食用肉类之一,也是冬季进补佳品。羊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含有丰富的营养。用于食疗时,羊肉性温,味甘,入脾、胃、肾、心经;冬季常吃羊肉,不仅可以增加人体热量,抵御寒冷,对一般风寒咳嗽、慢性气管炎、虚寒哮喘、肾亏阳痿、腹部冷痛、体虚怕冷、腰膝酸软、面黄肌瘦、气血两亏、病后或产后身体虚亏等一切虚状均有治疗和补益效果。
首选:当归生姜羊肉汤
——原出《金匮要略》
材料:当归45g、生姜75g、羊肉250g,黄酒、调料适量。
做法:
1、将羊肉洗净,切成小块,生姜切成薄片,当归洗净,一齐放在锅里,加水后先用大火煮开,再用微火煨两小时左右即可。
2、服用前可以适当加一点盐和其他调料,吃肉喝汤。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每隔一段时间吃一次。
羊肉大葱饺子
——改自医圣张仲景
《祛寒娇耳汤》
材料:羊肉馅200克,大葱一根,酱油半勺,黄酱一勺,花椒水3小勺,姜末,胡椒粉一小勺,香油一勺
做法:
1、新鲜羊肉中加入黄酱,香油,酱油,盐,香油,胡椒粉,姜末拌匀,葱切碎
2、葱放入羊肉中后,加入花椒水打上劲备用
3、在擀好的面皮中放入羊肉馅包好即可。
精彩钻评: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