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上海的金鑫、松元、荣成、永和、新华和利工六家个体作坊合并,组成荣成磨钻商店。那时,除了承接老旧钻石的修改业务外,还开始生产加工钻石工具。1958年4月,荣成磨钻商店改制为公私合营上海磨钻厂。同年,南市区的达玉麟磨钻作坊也并入了上海磨钻厂,职工增至29人,张涌涛任上海磨钻厂的私方厂长。
1958年,上海磨钻厂为了加工一颗重66拉克的毛坯钻石,自制了第一台锯钻机。
1962年,上海磨钻厂由上海市卢弯区商业局划归上海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管理,成为国营企业。由于民间老旧钻石修改业务逐渐减少,毛坯钻石在国内又不多,为了维持生计,就应用磨钻工艺技术先后开发了钻石拉丝模、钻石车刀和多种钻石工具。
1966年,由于文革,上海磨钻厂被改名为上海钻石工具厂,成为有首饰钻石和工业钻石两类产品的钻石加工企业,并开始尝试毛坯钻石的批量加工。
1969年首次接受外资公司批量进口的毛坯钻石加工并取得成功。
1972年,上海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正式开始批量进口毛坯钻石(注三),由上海钻石工具厂加工。
1973年,上海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通过企业合并和招工(其中不乏如今的业界名人如张振宇;史益慰,张军民等),大力培养钻石琢磨工,扩大钻石生产规模,建立了大中钻、小钻和花色钻加工车间。在当时的国际市场上,上海加工的大、中钻石由于设计精确工艺精细,被誉为“上海工”钻石。
1979年,首饰钻产值达到923.4万元(注四)。同年该厂改名为上海钻石厂。
1990年后,上海市政府规划将钻石加工业作为都市产业来发展。由上海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和中国珠宝进出口总公司上海经营部以及它们的合资厂、联营厂、加工厂成为上海钻石加工业大发展的主力军。其中,由原上海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首席钻石采购员庄树逢先生承包经营的中国珠宝进出口总公司上海经营部及其联营厂和外发加工厂,在浦东张桥形成了一个“钻石城”,曾经成为国内最大的钻石加工集团,后因庄树逢先生不善管理和经营决策失误,造成巨额亏损而解体。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钻石加工成本不断提高,已不适宜发展大规模的钻石加工业了。因此上海需要调整,向钻石贸易中心去发展。
精彩钻评: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