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浙江省武義縣新宅鎮安鳳村的老人手捧各種傳統年貨,呼喚在外打拼的兒女回家過年。新宅鎮安鳳村座落在海拔960多米的大山裏,全村有100多位留守老人。春節臨近,老人們開始忙著製作各種傳統美食,等待在外打拼的兒女回家過年。新華社發(張建成 攝)
2月5日,浙江省武義縣新宅鎮安鳳村的老人忙著做湯圓。新宅鎮安鳳村座落在海拔960多米的大山裏,全村有100多位留守老人。春節臨近,老人們開始忙著製作各種傳統美食,等待在外打拼的兒女回家過年。新華社發(張建成 攝)
2月5日,浙江省武義縣新宅鎮安鳳村的老人們在切當地傳統食品冬米糖。新宅鎮安鳳村座落在海拔960多米的大山裏,全村有100多位留守老人。春節臨近,老人們開始忙著製作各種傳統美食,等待在外打拼的兒女回家過年。新華社發(張建成 攝)
2月5日,浙江省武義縣新宅鎮安鳳村的廖金春老人(右)和老伴朱舍環在擺放他們製作的油豆腐。新宅鎮安鳳村座落在海拔960多米的大山裏,全村有100多位留守老人。春節臨近,老人們開始忙著製作各種傳統美食,等待在外打拼的兒女回家過年。新華社發(張建成 攝)
2月5日,浙江省武義縣新宅鎮安鳳村的顏菊銘老人(左)和老伴朱丁法忙著懸挂臘肉。新宅鎮安鳳村座落在海拔960多米的大山裏,全村有100多位留守老人。春節臨近,老人們開始忙著製作各種傳統美食,等待在外打拼的兒女回家過年。新華社發(張建成 攝)
【安徽蒙城綠豆丸子】
安徽省蒙城縣立倉鎮,一名工作人員在油鍋中加工綠豆丸子(2014年2月8日攝)。新華社發(胡衛國 攝)
在安徽省蒙城縣鄉村,用綠豆研磨、加工、油炸成的綠豆丸子是春節餐桌上一道傳統的美味佳肴。綠豆丸子象徵團團圓圓、圓圓滿滿,在除夕和春節的餐桌上必不可少。過去,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加工,如今專門從事綠豆丸子加工的店舖應運而生,到了春節生意更是紅火。
【福建四堡“漾豆腐”】
福建省連城縣四堡鄉的一名婦女在製作“漾豆腐”(2014年1月30日攝)。新華社發(鄒善水 攝)
在福建省客家祖地連城縣四堡鄉,過大年有吃四堡“漾豆腐”“三角包”“紅年糕”的習俗。“漾豆腐”選新鮮瘦肉、紅菇等剁爛為餡,填入鮮豆腐塊中。豆腐入鍋,添入鮮雞湯以文火煨熟食用。豆腐的“腐”與“福”諧音,意為“一年萬福”。三角包以地瓜粉做面皮,以瘦肉、冬筍、雪薯、菜心、香菇、蔥白、蝦皮等為配料炒香成餡,薄皮包餡捏成三角包,意為“三星吉祥”,蒸熟後食用。糯米拌紅糖蒸年糕,寓意“鴻運登高”。
【福建莆田“紅團”】
福建省莆田市長壽社區王秋明一家人在做“紅團”(2014年2月6日攝)。新華社發(林劍冰 攝)
春節臨近,福建省莆田市家家戶戶都做極具地方特色的食品“紅團”,祈盼新一年過得紅紅火火、團團圓圓。莆田“紅團”以糯米粉為材料製作成白皮或紅皮,包上糯米餡或綠豆餡,用木模具印上吉祥字或圖案後,放在一片竹葉上,經過蒸煮後食用。
【廣西年豬宴】
廣西柳江縣的居民在品嘗用年豬做成的各種佳肴(2014年2月2日攝)。新華社發(黎寒池 攝)
在廣西柳江縣郊區的一家企業裏,廚房師傅在翻炒大鍋裏的紅燒肉(2014年2月2日攝)。新華社發(黎寒池 攝)
過年殺豬,是中國民間傳統習俗之一,也稱之為“殺年豬”。一家人辛苦一年,為的就是在過年的時候有一頭又大又肥的年豬,親朋好友共同祝賀,熱鬧而喜慶,在廣西廣大農村地區依然保留著這樣的習俗。
【廣西昭平糖環】
在廣西賀州市昭平縣走馬鄉聯安村,一名村民展示待炸的糖環(2014年1月26日攝)。新華社發(劉飛 攝)
在廣西賀州市昭平縣走馬鄉聯安村,一名婦女從油鍋裏取出炸好的糖環(2014年1月26日攝)。新華社發(劉飛 攝)
糖環是廣西昭平農村著名小食,也是春節不可缺少的“年果”之一。它形狀別致,外面一個圓環,裏面像五角星,寓意環環相扣、生生不息。炸後的糖環呈金黃色,亦有黃金滿屋之意。
【廣西桂林“團年”】
廣西桂林市全州縣一名老人在展示“團年”(2014年2月6日,)。新華社發(王滋創 攝)
廣西桂林市全州縣一戶人家在晾曬“團年”(2014年2月6日攝)。新華社發(王滋創 攝)
春節臨近,廣西桂林市全州縣城鄉處處飄溢著“團年”的香味。當地群眾家家戶戶都有過年做“團年”的傳統習慣,待正月裏款待客人、饋贈親朋,有過年團團圓圓的寓意。“團年”是將糯米蒸熟後搗溶製作成圓餅狀涼幹,是當地群眾的必備年貨。
【貴州盤縣火腿】
貴州省盤縣紅果康盛火腿廠工作人員為顧客提取火腿(2014年1月23日攝)。新華社發(吳東俊 攝)
貴州省盤縣紅果康盛火腿廠工作人員展示火腿(2014年1月23日攝)。新華社發(吳東俊 攝)
盤縣火腿,歷史悠久,其形似琵琶,皮色臘黃,瘦肉桃紅色或玫瑰色,肥肉乳白色,肉質滋嫩,香味濃郁,鹹香可口。鮮腿要經過修割定形、上鹽腌制、堆碼翻壓、洗曬整形、上挂風乾、發酵管理等六個環節製成。
【湖北恩施“油餡兒”】
湖北省宣恩縣慶陽壩村,一位老人在炸“油餡兒”(2014年1月25日攝)。 新華社發(宋文 攝)
湖北省宣恩縣慶陽壩村,一位老人在炸“油餡兒”(2014年1月25日攝)。新華社發(宋文 攝)
隨著春節臨近,“油餡兒”開始飄香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城鄉的大小集市。這種帶著濃濃年味兒的土家小吃,總能勾起人們的味覺。
“油餡兒”是用麥子或糯米浸泡後磨漿,待凝固後包入豆腐、肉丁、蔥、蒜等餡兒,放入油鍋或煎或炸至見微黃即可食用。以前,土家人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吃上“油餡兒”,因而其香味飄起之時,便是年關來臨之日。
【江西鉛山肉圓粿】
江西省鉛山縣河口鎮一位老人製作肉圓粿(2014年2月8日攝)。新華社發(丁銘華 攝)
肉圓粿是江西省鉛山縣群眾過節必備的菜肴之一。在除夕前一天,各家各戶都會製作肉圓粿喜迎春節。肉圓粿所用材料有瘦肉、荸薺、芋頭、香菇、胡蘿蔔、紅薯粉等,加入適量水、醬油、鹽攪拌均勻,分成小塊放在蒸籠上蒸熟即可食用。肉圓粿滑而不膩,又脆口,是節日可口的菜肴。
【山東郯城虎頭丸】
2014年2月2日,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馬頭鎮老字號食品店李西玲老人展示她炸制的“虎頭丸”。新華社發(房德華 攝)
農曆臘月廿三,民間俗稱“小年”,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有“小年小年,孩童要吃虎頭丸”的傳統習俗。據當地老字號食品店的李西玲老人介紹,孩童新年吃“虎頭丸”,寓意身體健壯,虎頭虎腦。
【魯西花糕】
在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僑潤街道辦事處城角徐村,孟廣鳳老人用保鮮膜包裝晾曬的花糕準備銷售(2014年1月27日攝)。新華社發(張振祥 攝)
在山東魯西地區,農曆臘月二十八前後,家家開始發面,準備打花糕過年。花糕的製作原料以紅棗和麵粉為主,整形好的花糕造型生動,寓意人們的生活年年高、步步高。
【晉南花饃】
山西運城市新絳縣澤掌村村民王小旦在擺放節節高花饃(2014年1月23日攝)。新華社發(高新生 攝)
山西運城市新絳縣澤掌村村民王小旦將捏制好的節節高花饃飾件棗糕兒裝籠開蒸(2014年1月23日攝)。新華社發(高新生 攝)
春節將來臨,在山西晉南運城、臨汾兩地鄉村,到處蒸花饃、炸花饃。晉南花饃製作工具主要有菜刀、梳子、剪子、捍麵杖、小飾件等,原料以精細小麥麵粉、紅棗、豆子、顏料等為主。晉南花饃不僅可食用,且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
【蘇州梅花糕】
蘇州特色小吃傳人鄧月明(左)在山塘街為學生們表演現烘現烤梅花糕(2014年1月26日攝)。新華社發(王建中 攝)
梅花糕源於明朝,清朝時成為江南著名小吃,相傳乾隆皇帝品嘗後因其狀如梅花賜名梅花糕。梅花糕選用上等麵粉、酵粉和水拌成漿狀,先用銅嘴壺將其注入烤熱的銅制梅花模具,而後添加豆沙、豬油、玫瑰等各種餡心,再注上面漿,撒上白糖、紅綠瓜絲,最後用灼熱的鐵板蓋在爐具糕模上烤熟即成。如今的梅花糕、海棠糕在繼承了傳統製作方法的同時,又增加了小紅棗、葵花籽、金桔、冬瓜糖、松子仁等五顏六色的天然食料,色香味更美。
精彩钻评: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