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i证书】IGI安特卫普实验室发现并还原近期未经披露的“暂时性颜色优化处理“钻石真相(上集)

摘要 : DIB《Diamond Intelligence Briefing》近期就IGI安特卫普实验室发现“暂时性颜

DIB《Diamond Intelligence Briefing》近期就IGI安特卫普实验室发现“暂时性颜色优化处理钻石”一事进行了深度报道,该话题亦牵涉到五月GIA召回部分钻石证书事件,一度引起业内热议。因篇幅较长,我们将分为上下两期播报。DIB《Diamond Intelligence Briefing》是全球范围内权威的钻石行业独立专业杂志。提供钻石行业重要新闻,背景信息和独家研究报告。



IGI新发现钻石欺诈性处理方法,与GIA的发现高度相似,值得警惕!


去年秋天,IGI国际宝石学院安特卫普实验室收到了几批大克拉的送检钻石,经检测发现它们都经过“暂时性”颜色优化处理,大多处在较低的颜色等级范围。当时IGI安特卫普就这批经暂时性颜色优化处理钻石及时告知了相关的行业协会,希望协会如果发现了使用该技术处理过的钻石,能够采取必要的措施。美国宝石学院(GIA)也于今年收到了经过暂时性颜色优化处理的送检钻石,并于五月高调公开召回超过400份已开具为天然的鉴定证书。


IGI认为,在和其他权威机构一起公开这一发现之前,必须先确保能以可靠的途径还原这种处理技术的真相,而且要能提供确凿证据,经得起法律方面的质疑,最后还需要审查所有内部质量监控体系,确保管理和步骤没有任何问题,正是这些使得Zwi(Herman)Brauner先生,IGI的合伙人之一,能够自信地说,“迄今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此类经过‘暂时性颜色优化处理’的钻石带着IGI证书流入了市场”。是否确如所言,时间将进一步予以验证。然而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的确存在一种欺诈性的处理技术来改善钻石的颜色,方法是将钻石表面覆盖一层极薄的膜,而这种薄膜至少要放大500倍才进入可见范围。

在IGI实验室,这项暂时性颜色优化技术被明确定义为覆膜。关于今年那些被送到GIA的经过颜色优化的待检钻石(可翻阅DIB往期),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它们也同样经过了覆膜处理。IGI公布该发现的时间,与GIA察觉到这个问题的时间,二者几乎处于同时,这种巧合令人生疑——但DIB提醒,这并不意味着两家实验室所说的这些钻石的货源或者处理方法就一定相同。Brauner先生表示,“我们在一些钻石交易中心里碰到了可疑的事情。有一位客户声称他的那些覆膜钻石来源于印度。”到目前为止,IGI发现的这些未经披露的欺诈性覆膜处理钻石,与GIA公开的那些出问题的覆膜钻石,两者的送检方并不相同。


GIA和IGI:相同货源?

但二者的相似性不得不让人警惕。在IGI的安特卫普实验室,Brauner先生回忆道,“目前为止,我们鉴定的覆膜钻石中,经过优化处理后的“假”色级很少超过“H”。事实上,“G”是我们所检测到的最高颜色等级。”而在GIA实验室,他们召回的那些鉴定证书中还包括了结果为“F”、“G”、“H”的颜色等级。


GIA的Tom Moses先生警告道,“覆膜的方法存在很多种,其中有一些比较简单,另一些则更为复杂,都较容易发现。覆膜技术最早发明于20世纪40年代,我们在1952年检测到了第一颗覆膜处理的钻石。1962和1963年我们被卷入了一些纽约法庭案件中,当时有许多钻石在纽约进行覆膜处理,随后肇事者被起诉。”同样,Zwi Brauner先生则记得25年前,“由同一家公司送检的两颗钻石也被鉴定为覆膜处理;一开始钻石的颜色等级为“H”,一段时间后颜色等级转变为“K”。我们立刻向警方报告此事。之后这名客户被钻石交易所除名。”


处理技术可能还不成熟

Brauner先生也对Moses先生的话表示认可:“钻石覆膜有几种处理方式。简单初级的覆膜可以很容易用酒精去除。但是有一些技术更先进的覆膜可能不会那么容易去除。”IGI和GIA都发现,可以通过酸煮过程还原钻石原本的颜色,但这并不是说着仅仅靠酸就可以去除覆膜,也可能是到达了某个温度才引发了化学变化。


一次欺诈案件的记录

IGI的合伙人Zwi Brauner先生同意接受DIB的采访,与我们的读者一起分享这个很多人关心的故事。Brauner先生回忆道,“那是在去年秋天,一位经常进行大克拉钻石交易的客户送交我们几颗钻石检验。我们注意到这批钻石的颜色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由于钻石检验及分级过程中覆膜被去除了,当时没有留下证据。”Brauner先生说,“正如我们之前公开的报道,GIA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这就提供了一份实例,钻石在分级过程中会转变回原来的真实颜色。”


令人生疑的客户言行

任何钻石经营者在向实验室送检大钻石(或任何钻石)时,对于实验室可能为钻石出具的级别都会有大概的预期。如果在鉴定过程中钻石的颜色发生改变,实验室给出的颜色级别比预期低3至4个级别,客户往往会很不开心,或将钻石再次送检复查。倘若客户的反应并非如此,那么这件事本身就显得更加可疑。送检方选择保持沉默,显然并不想让这批石头引起注意——实验室可能没有意识到在鉴定过程中钻石的颜色发生了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事情往往就不了了之了。


Brauner先生解释道,在这次事件中,“大约一周后,同一位客户将一颗大钻石连同一些小钻石送检,其中那颗大钻石看上去很可能经过覆膜处理。此外,IGI鉴定实验室发现这颗大钻石曾在四个月前送检,当时的颜色与现在看起来不太一样。因此,在着手鉴定前,IGI选择先召来一位法警(deurwaarder,比利时法律中承认的司法人员,法警可以发传票,其发表的宣誓书可以在法庭上作为证据)”。


召来法警监督鉴定全程

法警Roger Dujardin先生来自Marcel Briers & Roger Dujardin公司,在同事Gaelle Dujardin先生的协助下,监督了所有可疑钻石的鉴定过程。这两位受法院授权的法警出具并签署了一份宣誓书,描述了一颗经过暂时性颜色优化的钻石被发现和鉴定的过程。DIB拿到了这份宣誓书的一个副本,以下内容仅以该宣誓书为依据。


暂时性颜色优化的法律证据

2014年10月31日,早上11::00,法警来到IGI安特卫普实验室,目的是见证一颗3.03克拉钻石的鉴定过程。这颗钻石由专门经营大克拉钻石的J.H.送检。


HermanBrauner先生及IGI实验室的另一位宝石学家(实验室主任BenoitScheyvaerts)向两位法警简要说明了情况,并且向他们展示了一颗G色、VVS2、圆形明亮式切工的钻石。宝石学家们怀疑这颗钻石可能经过覆膜处理,“通过某种物质,吸收钻石上的黄色调,从而使钻石看起来更白”宣誓书中记录道。

宣誓书中指出“这样的优化技术将导致这颗钻石的估价‘虚高’约40000美金”,并声明两位法警见证了“IGI实验室颜色鉴定的全部过程”,这也正是他们此次来到IGI的原因。Brauner先生声明,“客户送检时认为这颗石头的颜色级别为‘G+’,但在2014年7月对这同一颗钻石进行鉴定时,鉴定结果为‘J’(低4个级别)”。


宣誓书中陈述到“这同一颗钻石现在由另外一个不同的客户再次送检”。

ZviYehuda色度计:可以用来检测精钻?


宣誓书中提到,“使用Zvi Yehuda色度计对该颗钻石的检测结果为‘K’色,这与该颗钻石原本的颜色相近”。Zwi Brauner先生解释道,Yehuda色度计通常不用来鉴定精钻,但在可疑的情况下,用它来帮我们判断对某颗钻石是否需要提高警惕,则是一个好办法。“色度计的检测结果与我们宝石学家给出的鉴定结果通常一致,或有一个级别的误差,只有在钻石拥有强荧光或钻石为IIa型钻石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误读’”。


IGI联合CEO Roland Lorie先生表示,“我们以往的研究显示,Yehuda色度计不会被任何一种覆膜技术蒙混过关。尽管Yehuda色度计不能用来准确鉴定精钻的颜色级别,但是它可以告诉你,你的鉴定结果是否与真实情况相近。由于对钻石覆膜这种欺诈做法可以将颜色级别提高三个甚至更多级别,如果怀疑钻石被覆膜,这时使用色度计进行检测是有用的。钻石商们也可以在自己的办公室中使用。”



精彩钻评: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 退出
    最多输入500个汉字
    图片
    还没有人评论过,赶快抢沙发吧!

    最新评论

    钻石助手
    Copyright ©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一钻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沪ICP备 ********